财务恶化 绿地控股未来三道坎

来源:头条地产

2020-09-02 15:35

上市5年,市值大缩水,作为一家地方国企占大股的上市公司,却是张玉良团队说了算!本该开发点短平快的赚钱项目,却四处修建摩天大楼地标。二次混改悬念仍未揭开,绿地的半年报又来了,张玉良难...

  上市5年,市值大缩水,作为一家地方国企占大股的上市公司,却是张玉良团队说了算!本该开发点短平快的赚钱项目,却四处修建摩天大楼地标。二次混改悬念仍未揭开,绿地的半年报又来了,张玉良难跨4000亿元年销售大关,却轻松跨过传说中金融监管的“三道红线”。财务和恶化和地方国资的逼宫导致绿地控股未来面临三道坎!

  绿地控股财务进一步恶化

  绿地应该是中国TOP30地产商中最奇葩的一家!

  绿地的奇葩体现在三点:一是自2015年借壳上市到现在,绿地的市值稳定下降,仿佛中石油,从上市之初的3000亿到如今的900多亿,几乎是自由落体的节奏;二是绿地是地方国资占大股,但是地方国资却没有话语权;三是绿地体制上的杂种基因,让外界根本看不懂,按照张玉良的说法,“绿地是国有企业的体制,外资企业的机制,乡镇企业的路子。”

  事实上,张玉良在创造绿地控股这一奇葩体制的同时,也就为自己挖了个大坑,毕竟,同甘易,共苦难!

  张玉良的危机已经来临!

  8月25日,绿地控股(600606.SH)发布了2020年中期业绩。

  中报业绩显示,绿地实现营业收入2098亿元,同比增加 4.17%,增速同比下降近24个百分点。

  作为支撑绿地前行的两条大腿,房地产业和基建产业两大业务板块分别占据绿地营收整体规模的47.5%、43.2%,两者合计占据总营收规模的大约9成。

  分别来看,绿地的房地产板块实现营业收入966亿元,同比上年增长7.24%;基建产业实现营收906亿元,同比减少16%,似乎拖了后腿。

  房地产主业方面,上半年,绿地控股实现合同销售金额1330亿元,比去年同期的1677亿元下降了20.7%;实现合同销售面积1031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0.7%。跟同一梯队房企相比,绿地业绩下滑幅度遥遥领先。

  销售业绩大幅下滑的同时,盈利情况也不乐观。中报显示,上半年,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80.20亿元,同比减少10.77%;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0.46%,同比减少1.58个百分点;房地产主业毛利率25.77%,比上年减少2.20个百分点,并低于行业平均利润水平;基建业务毛利率更是仅为4.84%。

  从资产负债情况来看,绿地今年上半年的资产负债率同比增长0.24%至88.51%,属于高负债水平,也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即便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绿地今年上半年也达到约88%。

  从资产负债表来看,绿地截至上半年期末的负债总额为1.04万亿元。从现金流量表来看,今年上半年期末,绿地的经营现金流量净额为41.34亿元,同比去年同期的81.47亿元大幅下跌49.3%,几乎腰斩!

  绿地截至上半年期末,手持货币资金为872.5亿元,较2019年年末减少16.5亿元;有息负债却升至3298.4亿元,增加了365亿元。其中绿地短期有息债务达1214.8亿元,手中现金并不足以覆盖短债,短期偿债风险加大。由此测算,绿地的现金短债比约为0.72,超出阈值。

  从净负债率来看,绿地今年上半年的净负债率达到180.3%,较上年末上涨了24.7个百分点。

  谁来收拾绿地控股这一烂摊子?

  张玉良高管团队的信任危机

  财务报表不好看,张玉良及其高管团队面临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张玉良与许家印、王健林并称中国地产界三大疯子。当初张玉良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何其风光。企业高管、战略投资者、财务投资者、购房者乃至中小股民聚到张玉良的门下,其实目的就是与张大哥一起啸聚中国地产界,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大秤分金银。

  2012年,首破千亿的绿地来到了发展道路上的一个转折口。次年,绿地集团发布公告称,拟挂牌出售约20亿股(约占总股本的20%)的增资扩股,总融资金额约为117.3亿元。

  2014年初,绿地集团管理层出资10万元成立上海格林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32个小有限合伙安排为有限合伙人(LP)加上格林兰投资作为普通合伙人(GP)的形式,控制3766.55万元的内部人持股,重组后占新绿地28.83%的股份。

  第一次股改完成后,绿地的股权结构也变成了后来被人称为“金三角”的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和员工持股。其中,持股最多的是上海格林兰投资;其次是上海地产、上海中星和上海城投三家国企,持股量分别为18.04%、7.63%和20.58%。

  那时的张玉良依靠自己的想象为利益关联方画了一个大饼,获得了投资者和公众的高度信任,可谓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要天上的星星,上海地方国资都会想方设法给他摘下来。

  如今过去了这些年,绿地的财务状况却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张玉良的跟追者也不得不面对一张比一张难看的账单,谁还能回忆起当初张玉良意气风发时的豪言壮语?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不能眼见他楼塌了!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还各自飞,何况张玉良的跟随者都是逐利而来。所有绿地的利益关联方又有谁愿做绿地控股张玉良的殉葬品?

  给了如此多的信任,张玉良及其高管团队却把绿地控股的财务数据搞成了如今的样子。出资人谁能假装淡定?

  股改未决影响决策力

  第二次混改就是绿地控股信任危机的外化!危机面前本应该同仇敌忾,然而绿地控股的财务账单已经让股东们开始用脚投票了!

  7月21日,绿地控股发布重大事项停牌公告,控股股东上海地产集团及上海城投集团正在筹划公司控制权结构有关事项。绿地控股对外回应称,此次停牌主要是股东方筹划控制权相关事项,由国资委在推动,相当于再一次推动绿地控股混改,“不是在上市公司层面运作,是上市公司股东方层面决策”。

  7月26日,连续停牌5个交易日的绿地发布复牌公告,并初步披露国有股东转让公司股份事项。据公告,上海地产及上海城投拟通过公开征集受让方的方式转让所持有的公司部分股份,转让比例合计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17.50%。若以绿地2019年年报所披露的每股净资产值计算,其2019年每股净资产值约6.32元,低于绿地近30个交易日的平均股价6.79元,按照不低于6.79元计算,此次转让股权涉及金额将不低于145亿元。

  地方国资委有些朴素的想法,国资股东已经没有耐心再听那些口若悬河的谎言,张玉良及其高管团队要么给出漂亮的成绩单,让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要么让渡绿地控股的控制权和经营管理权。

  上海地方国资的代表非常清楚,张玉良给不出题目想要的成绩单,其真正的目的是让张玉良及其高管团队卷铺盖走人。

  当然,闯荡地产江湖多年的张玉良也不是吃素的。他不惜重金聘来中金公司作为财务顾问,目的就是再寻一家听话的金主,稀释掉上海国资的股份,让其闭嘴。

  五年前,绿地作为上海国资委混改试点,在引入社会资本、机构投资者后借壳上市。作为战略投资者,地方国资还有点盼头。如今混改正是国资解套之时,谁再来当冤大头,出这145亿元让张玉良豪赌未来?国资不会出手,民营资本就更无可能。

  因此,有业内研究者认为,绿地第二次混改或将胎死腹中!

  绿地控股未来三道坎:

  绿地控股的未来充满了悬念!

  成功的企业都是相似的,失败的企业只要一个细节没做好就完蛋了。如今的绿地控股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然张玉良已经是62岁的老人。张玉良的高管团队,能力超过张玉良且不负众望的继任者尚不明确。值此危难之秋,绿地控股目前面临三道坎:

  1.金融严监管

  8月20日,12家房企大鳄赴京参加了一场足以决定多家房企未来生死命运的重点房地产企业座谈会。此次由住建部和央行两大部委联合召开的。出席会议的有央行副行长,住建部副部长,还有银保监会、证监会、外管局等一众监管部门。

  此次会议召开前,市场一直传言称监管层将针对房企的融资端设立“三道红线”,即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大于70%,净负债率大于100%,现金短债比小于1倍,据此对房企按“红-橙-黄-绿”四档管理。这次会议上,据说有房企对“三道红线”表达了不同意见,但监管层传达出来的信号却是非常坚定的。

  非常不幸,三道红线全部被绿地踩中。作为TOP30中唯一一家同时踩中三道红线的国企,绿地的红色警报拉响了,这也就意味着,绿地控股在未来可能被金融监管折磨死。

  2.地方国资逼宫

  这个前面阐述已经非常详细,财务状况的恶化必然导致地方国资的逼宫,双方如果不能达成协议,形成新的绿地控股经营决策机制,股东们必然会相互掣肘,互相撕逼的结果必然是经营状况的更加恶化,最终不得不清盘。

  3.摩天大楼拖累

  绿地热衷在全国各大城市建设摩天大楼,但是这或许会成为压倒绿地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过去的几年里,“摩天大楼专业户”绿地向世界各地承诺兴建至少50座摩天大楼(超150米)。据统计,这些少者投资10亿-20亿元,多则投资上百亿的摩天大楼将近一半仍处于未建、缓建的状态。

  建摩天大楼耗资大、难盈利,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活计。因为耗资巨大、开发周期长等特点,绝大部分开发商对这种超高层建筑避而远之,如果不是不得已,不会碰。但绿地却对此十分热衷。

  从2017年开始,绿地摩天大楼陆续传出停工的消息。武汉、天津、成都、郑州到处都是绿地停工的摩天大楼。

  好在张玉良在股权设置上早做了安排,不然他的晚景将和重庆曾经的首富尹明善一样凄凉。